等了好久终于看到文章被刊登,原以为准被投篮了,因为文章写得有点长,但每一部分都有各自想说的故事,很难取舍。文章刊登在4月24日的《中国报》副刊【旅游调色盘】比利时 别样的班什狂欢节。
好开心!
一参加完狂欢节就开始写文章,趁着热辣辣赶快投稿,可是一星期又一星期,距离投稿已几乎两个月了,但这样反而更有惊喜,受宠若惊,幸好没被投篮。因为这个特别的节日,跟其他的狂欢节很不一样,所以吸引了我去一探究竟。
完整文章见《中国报》副刊【旅游调色盘】比利时 别样的班什狂欢节
“会知道这座城市 – 班什,是因为那有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“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”的古老习俗“班什狂欢节”,班什狂欢节仍保留着最初的传统习俗和其原有的独特性。位于首都布鲁塞尔以南,车程大约1小时的班什,从中世纪开始,在每年天主教四旬期开始的前三天,都会盛大举行狂欢节,但对当地人来说,庆祝的日子远远超过这主要的3天,而在Shrove Tuesday这天,是整个节庆的高潮。”
“围栏前已站了一排的人,等到领队的骑警队出现在眼前时,就是游行的开始。这时身后已是满满的人群。
鼓声和铜管乐器声渐近,打头炮的是小孩版的Gille。小小的身子却顶着圆蓬蓬的上身,肩膀放上了两片高垫,胸前一个铜铃,脚下踩着木屐跟着音乐不停地踏着,每个Gille手上拿着一个装有血橙的篮子,看好了就用力一抛,把橙抛向人群。最小的Gille看来只有三四岁,完全不怕生,在队伍中自由走动,没那么大力气抛橙,干脆把篮子伸向靠在栏杆上的人们,自己伸手进篮子拿橙。”
“......那里已好热闹,人们围着一班Gille,统一的金橙色服装和白色帽子,手上跟着音乐摆动着由藤枝捆成的叫“Ramon”的手把,Gille的每一步,都是跟着音乐的一、二、一、二、一、二的节拍。不同的音乐,同样的节奏,不只是Gille,Arlequin、Pierrot和Peasant都是跟着一、二、一、二的舞步。”
“我的第一颗橙是Arlequin送给我的。他们头戴绿色外翻帽,并粘有黑灰相间的茸毛尾巴,身穿黄红绿三角几何图案的服装。一个Arlequin站在马路中间瞄着抛橙对象时,我俩的眼神一时交汇,马上向他抛了个媚眼,打眼色,啊!在会意之下,他腼腆地笑了,然后带着羞答答的表情走向我,把橙送到我伸出的手里。他好可爱啊!我爱死他了。”
“正在往包包里塞进橙子时,突然游行右边的吹奏队伍里有人叫喊,一看,有个年轻气盛的吹奏乐手正气鼓鼓地往人群中丢一颗橙,然后他的其他同伴对着人群喊着“No!No!”年轻男恨不得要冲出来揪出其中一个人似的。队伍慢慢前进时,好几个乐手一面吹着小喇叭,但头还是不停往回转,盯着那方向。乍听之下,那吹出来的音乐好像变了调。
没有把祝福退还的道理,群众把橙往队伍里回抛是不吉利的,想来那年轻小子也许被丢中。去到一个地方旅行,事先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,一是不想惹出不必要的麻烦,而更重要的是尊重。”
“我来不及看九点半的烟火,因为从班什离开的最后一班火车是在九点十九分。往着火车站走去,一些人向我迎面走来却又转弯走向市政厅。回到家已接近午夜,带回了八颗橙子,带回了“发”的祝福。有别于既定印象中狂欢节的花枝招展和色彩多姿,反而因为当地居民对这传统活动的集体认同感而产生的凝聚力,加上其独特风格和代代传承,是班什狂欢节乃至整个城市的象征。”
完整文章见《中国报》副刊【旅游调色盘】比利时 别样的班什狂欢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